吸管妞導讀
昨天,“雙童”來了一位“貴客”——劉成堅先生與樓仲平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這位“貴客”可不一般,他是“雙童”樓仲平選擇制造吸管這條路的助推者哦。
眾所周知,“雙童”樓仲平早年是以雞毛換糖貨郎擔開啟了創業歷程,又歷經了二十多個行當,最終選擇了吸管這個行業,并成為了全球吸管行業領導者。實際上,就是這位劉成堅先生把自己手頭上的半自動制造吸管設備轉賣給了樓仲平,從而助推樓仲平走上了吸管制造業的道路。
那么,今天就跟吸管妞一起穿越回到二十多年前,回溯一下當時事情的發展過程!
樓仲平帶劉成堅先生參觀中國吸管博物館
1992年2月,樓仲平在第四代小商品市場上申請集資的日用百貨攤位開始交付經營,由于缺乏進貨渠道,初期還是只能以代銷的方式經營塑料制品,代銷的方式也非常簡單,從當時位于市場附近保聯東街的臺州塑料制品專業街拿過來代銷。樓仲平在自己的攤位上放置了幾十家工廠的幾百種樣品,客戶看到他的品種這么多,就在他這里開單進貨,以此賺取部分利潤。
義烏第四代小商品批發市場
到了下半年,樓仲平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并在后面的一段時間里成為了這個行業的佼佼者,從那個時候起,義烏本地有幾家生產吸管的企業,看到樓仲平的攤位上塑料吸管的生意好客戶多,就陸續拿來他們生產的吸管叫他代為銷售,所以在這個時候就與塑料吸管這個產品有了一定的淵源,也積累了一部分自己的客戶。
但是到了1993年后期,日用百貨行業的許多攤位上的經營戶都跟著樓仲平做起了塑料制品的代銷業務。一年多時間,整個日用百貨,一共四五百個攤位,就有一半以上是代銷塑料制品的,樓仲平賣什么商品,其他人也跟著賣什么,行業之間的同質化競爭開始顯現,商機背后隱藏著很大的危機。
1994年“雙童”第一代工廠:民房2間家庭式小作坊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義烏市政府引導市場經營戶向工業實體轉變,考慮到塑料制品的代銷生意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樓仲平決定見好就收,不再留戀每月萬把塊錢的利潤,決定自己辦廠搞塑料吸管的加工生產。
1993年春節前,一個生產吸管的作坊老板(劉成堅先生)找到樓仲平,說他想轉一個行當,所以希望把手上的半自動設備賣掉。基于這樣一個機會,再加上樓仲平又有部分塑料吸管的客戶積累,他當機立斷就花了5萬元把這套舊的吸管半自動設備買了下來。
第一代塑料吸管半自動成型機
第一代塑料吸管擠出機
1994年4月5日,樓仲平的吸管加工廠開業了,沒有鮮花、沒有儀式、也沒有人祝賀。兩間租用的民房,樓仲平夫妻倆加上他的父親幫忙,一臺半自動的吸管生產設備,開始了又一次艱辛的創業歷程。
“雙童”第一代工廠車間一角
讓我們一起回到現在,可以說如果沒有劉成堅先生的助推,那么樓仲平可能也不會這么快走上吸管的道路!在劉成堅先生與樓仲平交流過程中,劉成堅先生也直言自己也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轉賣交易行為,竟推動成就了一個全球吸管行業領導的“吸管王國”。
劉成堅先生講完以后,樓仲平也坦言:“15年時間里,我林林總總換了20多個行當,做過鐵匠、賣過菜刀、收過廢品、擺過地攤、當過倒爺、搞過養殖,到最后還是賺不到錢。當買到這臺機器,開始制造吸管之后,我才學會真正的‘工匠精神’——堅守和專注。“
樓仲平和劉成堅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