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這些天,作為政府工作報告里新詞匯的“工匠精神”備受關注,也激起了很多人的思考。不僅僅是巧合,3月2日義烏“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大力倡導“工匠精神”。
義烏市政府工作報告是這么解釋的:工匠精神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包含一絲不茍、嚴謹、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等精神內涵。
事實上,在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前,義烏市委市政府在不同的場合已多次提到倡導“工匠精神”,很多義烏企業家也早已耳熟能詳。
記者還留意到,在義烏每次提及“工匠精神”時,大家往往會以當地民企“雙童”為例。
為什么?3月16日下午,記者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了“雙童”,董事長樓仲平聊起了與“工匠精神”的淵源。
采訪照片
浙江新聞:樓董,經??吹侥阍谖⒉┥习l一些與“工匠精神”相關的內容,作為一個傳統行業的民營企業家,你是怎么理解和看待“工匠精神”的?
樓仲平:雖然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但是“工匠精神”并不算是一個新詞匯。如今,社會對“工匠精神”有訴求并不是偶然,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反思制造型企業現狀,追求極致的企業少之又少。一些企業主幾十年過來,經營意識沒有大的改變,對產品的設計和質量往往差不多就行;一些企業的產品質量提升了,但局限在90%就停滯不前了,因為再提升所費精力會整倍付出。
不管是企業還是就業,不管進入哪一個階段,“工匠精神”都不能丟棄。從60%到90%不難,但從90%到99%卻非易事,要跨越優秀達到卓越,不僅耗時耗力耗財而且還是高難度,這就更需要“工匠精神”。很多企業往往就在放棄在這一節骨眼上,慢慢地專注、執著、甘于寂寞、兢兢業業的“工匠精神”就成了稀有資源。
雙童的“愛心吸管”宣傳照
在稀缺經濟的時代,只要東西做出來都能賣出去,都能掙錢,大家追求大干快上、薄利多銷沒有問題,但是進入產品同質化、產能過剩的新階段,以前的老路就越來越難走,需要轉變和提升去差異化競爭、需要個性化和柔性化開發去適應市場、需要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從“生產導向”到“消費導向”,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走到頭,追求產品精細化、個性化的時代呼之欲出,社會對“工匠精神”的訴求也就越來越強烈。
浙江新聞:這幾年,很多人都把你們和“工匠精神”聯系在一起,那么“雙童”是如何實踐“工匠精神”的?
樓仲平: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提升等影響下,盈利能力也逐漸走入低谷,我們曾經很“焦慮”,意識到不能再用高成本生產10年前的產品,必須改變、突破。吸管雖然小,但挖空心思去做,不去盲目和別人攀比,而是專注于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我們相信會很大的發展空間,漸漸地也就走出了一條適應自己的轉型發展之路。
一路走來,我們遭遇了很多困惑,受到了很多誘惑,繞過了很多彎路,經歷了很多挫折。慶幸的是,我們一直保持平常心做企業,把天天在做的事不斷改善和優化,吸管的質量、花色、品種不斷迭代、升級,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在很多人看來,一根吸管簡單得不能再簡單,能做出什么創新,一直停留在按噸、箱、包賣,利潤則以厘和分計。一年半載看不到變化,我們沒有半途而廢,堅持了五年、十年之后,雙童吸管發生了蝶變,實現了按根賣,利潤以元計。
雙童的創新吸管
我們一直堅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把每一根都做到極致?,F在,我們有各類吸管300多種,其中自主研發的創新產品40多款,主要分為情趣化、功能性、娛樂化三大類。就拿兩人同飲一杯水的創新產品“Y”型情侶吸管為例,里面包含了止回閥等多項發明、設計和外觀專利,一根要賣到10幾塊錢,利潤抵得上一箱傳統吸管。
曾經對我們行業和企業不了解甚至有質疑的那批人,慢慢開始從這一根根吸管的變化中看到了我們對“工匠精神”的實踐。
浙江新聞:義烏很多制造企業談不上高新技術,轉型升級空間相對較小,如何才能更好實踐“工匠精神”呢?
樓仲平:這幾年,大家都在說現在的產業環境不好而經營困難,我也經常會聽到義烏企業主這樣那樣的抱怨,有說義烏的產業結構不好,有說小商品的利潤太低。但我想說的是,環境是相對的,自己的努力是絕對的?!半p童”的發展其實恰恰證明了一點,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企業。
我對企業好壞的認知是:一個好的企業,不一定是高科技的企業,也不一定是高速增長的企業,更不一定是大規模的龍頭企業。一個好的企業,就應該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少產生污染、少耗費資源、不過度依靠政府、不等待政策改變、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能持續發展,而長期生存的企業。
雙童吸管的花園式生態廠房
當然,做企業是一個鏈式發展過程的持續積累,不能掉鏈,更不能斷鏈,你不能說今天不想做了就先停掉再說,你也不能說今天想少做點了就把廠房先出租。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記憶是,一輩子做一件事情的人就是“匠人”,除了掙錢養家糊口,還需要把這件事情做好,實現一代代的傳承。因此,做企業需要看的長遠,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堅持和堅守,更需要扎根于內心的“匠人”之心。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義烏中小企業確實形成了自己的特性,但是“工匠精神”不會歧視任何一家企業、任何一個人。如果從老板到員工都堅持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企業自然而然會好起來,我想這也就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實踐。
(來源于“浙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