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突發的全球性疫情讓很多企業面臨著生存危機,但也有一些企業在危機中積極轉變,把握機會,讓自己的企業能夠更好地存活下來。
前段時間,樓仲平分別受《中外管理》主辦的“中國隱形冠軍”逆勢突圍線上超級峰會和《大公報》財經下午茶欄目邀請,進行了“雙童”疫情之下推動組織變革的主題分享。那么,在疫情危機之下,“雙童”究竟是如何沉著應對,并持續推動組織變革的呢?下面就跟著吸管妞一起來看看吧!
逆勢突圍,推動組織變革:
https://v.qq.com/x/page/a0956g5b6dw.html
雙童:疫情之下推動組織變革
2020年春節前后,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疫情危機。樓仲平坦言,這次危機對于“雙童”來說,來的極不是時候:
我們開始思考,這場危機對“雙童”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又該如何在嚴峻的危機之下渡過難關?
首先,我們從生物學視角理解了企業與外部環境的協同關系:
因此,在危機來臨之時,“雙童”并沒有恐慌,而是選擇抓住機會,迎接挑戰。但是在很多身邊的同行都開始轉行做口罩,做防疫物資的時候,奉行長期主義的“雙童”認為,轉行踩風口做口罩我們并不擅長。所以,4月2日,“雙童”開始推動企業第二波改革活動,明確推動組織效率的提升。
危機下逆行
在同行暫離本業之時,“雙童”選擇了走近客戶,推動業務員與客戶保持緊密聯系和溝通,了解客戶,急顧客所需。
戰時多練兵
在危機裁員降薪風潮盛行的當下,恰恰是我們推動組織變革的好時機。所以,“雙童”借力于這樣一個機會,發布了加薪文件,給所有車間基礎管理崗位加薪30%及以上!也希望通過此舉引進更多的優秀管理人才,實現優勝劣汰,從而激發組織中每個員工的積極性。
此外,我們還認識到,疫情危機后,外部環境的動蕩性將持續加劇,過去的邏輯對未來逐漸失效,“雙童”幾十年平穩發展所形成的“組織慣性”已經成為了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雙童”積極推動組織做出改變。
疫情期間發生的“法蘭克福隔空參展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組織效率方式轉變的例子(點擊藍字了解詳情)。
此次隔空參展事件不僅在“雙童”內部引起了較好的反響,也引發了不少媒體的關注報道。我們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因此,日后“雙童”將致力于打造平臺型企業,引導員工主動工作,從而讓企業和員工形成利益共同體!
最后,樓仲平談到,在外部環境持續變化的今天,企業的使命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如今,“活下去”已經成為了“雙童”最大的使命!
樓仲平分享結束后,各位企業主也非常踴躍地參與到互動問答環節當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碰撞出了怎樣的思維火花吧!
互動環節
1
問:樓總您好!您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云參展”法蘭克福展。通過這一實踐,您對傳統制造企業與數字化、互聯網化的結合有什么領悟和看法?
答:這次事件后,我相信大家能夠理解到數字化轉型將成為制造企業的必然選項。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這次法蘭克福隔空參展歸功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但除了技術運用,我覺得更多地得益于“雙童”組織效率方式的轉變。因為,這次隔空參展,“雙童”品牌拓展部作為一個獨立的經營個體,承擔了一切權責利益。
在這個過程中,組織效率發生了轉變,從以往的“要你做”,變成了現在的“我要做”,突破了指令的授權,實現了團隊的協作。可以說如果“雙童”沒有進行組織轉變,這樣的事情就不太可能發生。
現代組織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創業平臺,與過去的管理平臺相比,創業平臺會激勵員工主動工作,在引導員工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讓小組織自己承擔經營后果,推動組織由“管理分工”慢慢轉向利益共同體。日后,“雙童”也會堅定地推行自主經營模式、培養創業平臺(自營體),推動企業從“管理型企業”向“平臺型企業”轉變。
2
問:很多企業現在都提到,“活下去”是當前的首要目標和任務,但不可避免,肯定有一部分企業會“死”在半道上。您作為局中人,如何看待這一輪洗牌對制造業的影響?是好是壞?是喜是憂?
答:這些年來,‘’活下去”確實已經成為“雙童”最大的使命。對我們而言,提出“活下去”這樣一種危機理論,是因為在外部動蕩環境下,計劃沒有變化快,這就要求企業做出轉變,這種轉變是內在的,其本質是提醒組織成員,通過直面“死亡”,獲得反悟,讓自己重生。并且,我們所說的“活下去”,并不是茍且偷生,而是要有價值、有尊嚴地“活下去”,唯有如此,這樣的使命對“雙童”的長期發展才更有意義。
這次疫情的嚴重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面對危機,我身邊的很多制造型企業選擇了轉行生產口罩。我并不認為轉行做口罩就是錯誤的,但至少要想清楚再去做。我們今年也有想過做口罩,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堅定主業,走到客戶中間。因為我們認為,決定企業生產發展的是長期主義,而非機會主義。所以,那些趨向短期、風口、機會主義的企業可能會面臨極大的考驗。
換個角度來說,此次危機也是中國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洗牌。危機可以讓很多浮躁的企業感受到外部動蕩帶來的恐懼,從而在危機后做出必要反省。更多的企業可能在危機中倒下,這是自然規律,是市場清洗的必然結果。
對于能夠挺過危機的企業,它們的未來將會有更好的前景。我不認同那些“危機后制造業將遭受重創”的言論,我認為再不好的環境下也有好的企業,打鐵還靠自身硬,在無法改變環境的情況下就先改變自己,讓自己在動蕩時代下也能夠有尊嚴、有價值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