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年到來,有人在朋友圈里如此調侃2020年。
其實,在巨變時代下,每一年都是充滿機會和挑戰。有的人在大環境較好的情況下,在創業道路上失意收場。而有的人卻能在大環境不樂觀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獨善其身,把事業做得照樣精彩!
1月5日,“雙童”樓仲平受邀參加“新義烏·小趨勢”發布會暨樊登讀書【超級講師】年度總決賽,并在現場與300多位書友及創業者們進行了《2020:創業趨勢的三部曲》的課程分享。下面,跟吸管妞一起去看看吧!
何為“創業”?
首先,樓仲平引導大家認知:何為“創業”?
有一類創業者,認為“創業”就是什么火干什么。因此,今天這個火了,他們就干這個,明天那個火了,他們就干那個,總之就是只要能賺錢,做什么行業都可以。
但是,這就是真正的“創業”嗎?
正如德魯克所言:整天把眼光盯著利潤的企業,總有一天會沒有利潤。其實,真正的創業,并不是瓜分既有存量,而是去創造未有增量!真正的創業,不是追隨和模仿,而是差異化創新和創造!來源:樓仲平課件PPT
在理解了何為“創業”之后,樓仲平繼續引導大家理解創業趨勢的三部曲——“長期主義、社會屬性、知識驅動”。
長期主義:創業是一輩子的事業
唯有拉大尺度看,才能獲得持續成長
一提到“長期主義”,大多數人都會意識到,“長期主義”的對立面就是“短線思維”,即機會主義者、速成主義者。
陳春花老師也曾說過一句話:“唯一能超越變化的是長期主義,而非機會主義。”
那么,在創業過程中,“機會主義“和“速成主義”是否可取呢?
在中國創業界近20年以來,許多創業者基本上都追隨風口和行業紅利,成為了機會主義者和速成主義者。這本身并不存在大問題,但在成長過程中,創業者就需要慢慢轉變成長期主義者。否則,如果創業者一直純粹為了掙錢,純粹為了一勞永逸,純粹就想一步登天,這在本質上就跳過了“播種、施肥、澆水”的創業過程,從而導致了創業的失敗。
所以,創業者們不能僅僅只關注暫時性的勝利,也不能只滿足于階段性的勝利,要想企業獲得持續的增長與發展,唯有堅持長期主義才能持續勝利。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去關注外部環境、顧客和市場的變化,同時也要理解拉長尺度、持之以恒的去挖掘和理解其中“不變”的底層原理。
正如陳春花老師所言:作為創業者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件事情有價值地持續地做下去。那些能夠超越時代、超越變化的優秀創業者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贏家!
而就在今年,在創業初期是典型冒險主義者形象的郭廣昌也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創業的前提是不要冒險,活著最重要,活著才有機會,死了就沒有機會。不要羨慕別人走得多快!一定要想我們走得多遠,可以慢一點,但不要太冒險。
因此,無論外界如何講“做強做大”,我們都要明白“做大”是有前提條件的:要先把企業做“好”,再去追求“做大”,否則把企業做倒了,一夜回到解放前!尤其是在高階的創業階段,難度在加大的同時,我們可以慢一點、可以小一點,但要用心一點、精致一點、要做的像個“人”樣。我們要理解,創業本質上是個辛苦活,累一點也是應該的,但要“做得開心、創得有樣”!
在經營“雙童”的二十多年里,樓仲平一路堅守實業,在放棄的過程中實現不斷成長。因此,樓仲平給了在座創業者們一個建議:
在回顧以往的創業過程中,不妨用一個以十年為維度的時間單位來度量和理解創業,感知自己的成長,從而理解當下的困難其實沒有什么大不了。
社會屬性:“利他”才能“利己”
下面,樓仲平繼續分享了第二個關鍵詞:社會屬性。
創業者選擇一個行業,往往都有一個很執著的夢想,有百折不撓的追求,這事實上就是企業的發展方向、目標,往大里說,這就是企業的使命愿景。
但要想成為一家“好企業”,創業者就要把企業和社會變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企業是具有很強社會屬性的組織,創業者不能只關注企業本身的發展,還應該關注社會價值,把政府、社會、環境、產業的思考跟企業的發展有效融合,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
以“雙童”為例:“雙童”樓仲平一直以來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因此,經營“雙童”26年的過程中,不斷的轉變,不斷的放棄,不愿做一家只能掙錢的大公司,而希望做一家有利于行業、有利于社會、有利于環境生態的好公司。
所以,在2003年建廠之初,“雙童”就向日本學習引進了雨水收集系統和中水回用系統,把雨水收集和員工生活廢水收集應用于廠房建設之中,每年都為企業創造效益,這本質上是企業的“自利” 行為,但節能降耗設施減少了工業污染和工業排放,極大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益,但也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做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我們還建設了垃圾分類、屋頂綠化、余熱采集等節能降耗設施,打造無污染無排放的綠色生態工廠。
正如下圖的思維模型中所展示:組織在發展過程中,會與環境、產業、政府、國家等宏觀社會產生鏈接,而人與他人(天下萬物)之間也存在彼此交換的過程,你對員工、社會、環境、資源的態度,換取了“他人”對你的態度,這本質上雙方出于“利己”的目的,但同時又給對方創造了價值,讓雙方都有所獲得,從而最終實現了“利他”。
在這個過程中,短期看企業前期投入的成本很大,但是長期看是企業與社會、環境的生態保障。
“知識驅動”代替“經驗驅動”
最后,樓仲平和大家分享了第三個關鍵詞:知識驅動。
1865年,由于懼怕汽車速度過快撞到行人,英國議會出于安全考量通過了一部《機動車法案》,即后來被人嘲笑的《紅旗法案》。在這部法案中規定:每一輛在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必須由3個人駕駛,其中一個必須在車前面50米以外做引導,還要用紅旗不斷搖動為機動車開道,并且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4英里(每小時6.4公里)。
英國紅旗法案直接導致一個結果:讓汽車等于馬車,也扼殺了英國在當年成為汽車大國的機會,隨后,汽車工業在美國迅速崛起。1895年,整整耽擱30年后,紅旗法案被廢除。到1896年“紅旗法”被廢止之前,英國對汽車的研制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在英國汽車發展史上留下了可悲和恥辱的一頁。
相信大家今天看到上述案例會覺得很可笑。但在150多年前,英國人卻并不這么認為。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由于隨著時間的后延和時代的轉變,我們的思想認知也隨之而發生改變。我們如今是建立在對如今汽車的認知經驗上。而當時的英國人則是建立在對當時盛行的馬車的認知經驗上。
因此,在時代背景的轉變下,我們原先認知的經驗很有可能就成了絆腳石。下面,樓仲平繼續引導大家理解這頁PPT:
從上面這張PPT中,我們能看出: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下,“知識迭代”也在加速,同時我們對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也不斷發生巨大轉變,我們原本接受的知識會被持續地“高頻更新”。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抗拒更新、堅持己見,將會成為“時代的文盲”。
那么,在面臨如今紅利消失下,產業發生巨變,創業者又該如何繼續前行呢?
我們唯有正視自己的局限,理解新知識、新技術交互的能力,警惕思維封閉,主動脫離舒適區,從而才有可能探索到自己認知世界的未知區。
任正非今年年初在北京講過一句話:2019年的冬天不是靠熬就能夠熬過去的。
既然不能靠熬,那么勤奮和創新仍然是創業者生存的前提。而創業者們要理解:唯有通過知識的迭代、不斷的創新、創業者相互之間的協同,才能在環境進化的過程中,在一輪輪篩洗下完成持續蛻變,實現持續發展。成功創業的背后都是極度的勤奮和付出,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好時光。
面對充滿挑戰的2020,讓我們一起用知識迭代迎接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