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企業文化"?
大家如果去百度“企業文化”的含義,會發現每個組織、每個地域對它的理解都不盡相同,而且通常解釋的非常復雜,不易理解。
其實,大家在參觀一家公司時,通常會發現一些非常顯眼的文化元素。例如:統一的形象LOGO,旗幟鮮明的文化墻,一份不斷更新的企業報刊,網站及各類宣傳冊,諸如此類。
但這些就是真正的企業文化嗎?其實不然。這些只是企業文化的“形”,或者說是外在的物質表現形式。很多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恰恰是“形似神不似”,空有“形”而忽視了“神”。
那么,什么是企業文化的“神”呢?事實上,真正的企業文化是“內化”在員工的言談舉止、產品風格和企業作風上的。那么,到底應該如何形成企業文化呢?
“雙童”是如何形成企業文化?
許多來“雙童”參觀的企業主都會問:“為什么“雙童”員工的素質如此好?”
樓仲平常常回答道:“其實全中國的員工素養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管理者如何去改變和引導。”
這話該如何理解呢?下面,通過兩個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
第一,企業衛生并不是靠阿姨打掃出來的。許多到訪“雙童”的客人會發現:“雙童”的環境極致干凈,甚至于餐廳都不需要阿姨打掃。為什么呢?
其實,這是一種組織思維意識,是我們長期教化的結果。我們通過引導員工學習,讓他們形成了群體意識。例如:在每張餐桌上,都放著一塊精致的標牌,溫馨提示著員工在就餐時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一目了然!
員工通過長時間自律提升后,就不再需要他人監督,就會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并自覺遵守企業的準則規范!所以,衛生不是阿姨打掃出來的,是員工自律的結果。
第二,好的文化能讓“壞人”變成“好人”。在“雙童”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無論素質多差的人到了“雙童”,不需要刻意教育,久而久之自然會形成自律,融入到集體當中。
例如:一位“雙童”員工曾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在老家時會有隨地扔垃圾、吐痰的習慣。來了“雙童”以后,雖然廠區環境十分干凈整潔,但一開始還是會忍不住亂扔垃圾。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后,看到大家都不會這么做,老員工也會善意引導,自己也不好意思再隨地扔垃圾了。
環境的力量是驚人的。它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著環境中的每一個人。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他接受不了離開,二是變得自律融入集體。
因此,“雙童”樓仲平一直認為,人沒有什么好壞,都是可以改變的,關鍵是企業如何賦予和引導。企業通過對硬件的優化配置,營造自律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員工的精神性,而這些歸根到底就是“文化”二字。
作為一個企業來說,企業文化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雙童”的花園式工廠、綠化環境、文化標語等都是表面的顯性文化。
但企業經營過程中更需要隱性文化,隱性文化在企業文化當中是“虛無”的東西,它是在顯性文化的引導下形成的潛意識,并通過組織思維的內化讓員工形成相對平穩的意識形態,從而讓員工理解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最終形成自律。
原來,“雙童”也更多是通過流程、制度來支撐管理。但近些年以來,在“雙童”文化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僅僅靠制度約束是遠遠不夠的,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指在一種業已達成的群體意識之下,大家遵循著這樣一種趨勢、方向,沿著既有的軌跡去做自己想做和應該做的事情。但同時,它又有相應的不可逾越的高壓線和底線。)
通過這種“無為而治”,企業最終會形成一種自律的氛圍,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指導著所有人的行為,這種力量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