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市場和2.5萬家工業企業共生共榮;
——1個市場衍生出了10萬家服務業企業;
——1個市場帶動了周邊地區30萬農村勞力就業,每年輸出來料加工業務貨值100多億元。
這個現象源自義烏小商品市場。義烏人憑借“市場帶動工業,工業支撐市場,市場與產業聯動”的獨特發展路徑,讓市場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反應堆,引發了資本、人力、信息等生產要素的連續裂變,變出了一個開始以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的現代產業結構,變出了一個能引領國內外消費潮流的現代小商品制造業,變出了一個輻射浙江、接軌國際的“義烏經濟圈”。
襪子的傳奇——20多個影響全球市場的小商品制造產業因市而生、循市而動
玉米纖維襪、大豆蛋白纖維襪、牛奶蛋白纖維襪,還有源自海洋貝殼的甲殼質纖維襪……這不是實驗室里的奇思妙想,全都是浪莎集團今年剛剛擺進小商品城的“高科技襪子”。
從當初自深圳幾箱幾箱地販運襪子,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把幾千萬元積累投入襪子織造,到今天打造世界襪業先進制造基地,“襪子大王”、浪莎集團總裁翁榮弟和他的同行在創造這個產業奇5耐保部戳艘桓鋈碌耐嘁凳諧 諧∑肺輝諤岣擼右豢賈宦裟崍啵餃緗窀咧礎⒗晨ā⒛擅椎仍媳缺冉允牽徊犯郊又翟諤岣擼嘧擁ゼ鄞游辶?0多元、70多元,最高300多元;市場在走向品牌化,“浪莎”、“夢娜”如今國人皆知,“夢娜”剛成為北京奧運會獨家襪業供應商,“浪莎”以品牌為紐帶帶動了140多家襪廠。
襪子的傳奇是義烏在貿工聯動的戰略選擇下演繹的典范。這些當年“雞毛換糖”的個體商販或小商品市場的經銷戶,憑著闖蕩商海的資本積累及市場信息、銷售網絡,在政府引導下駕輕就熟地進入了與市場密切關聯的行業。
“拉鏈大王”陶海弟,最初在市場擺攤賣別人做的拉鏈。如今,他創辦的浙江偉海拉鏈集團是世界最大的拉鏈生產企業,年產拉鏈可繞赤道200圈,而義烏全市的拉鏈產量占到全國的50%;
“畫框大王”王斌從批發市場賣低檔貨起步,如今辦起了國內最大的線條、裝飾畫生產基地——王斌集團,產品擺進了高級畫廊、高檔商場,而全市工藝品年產值超過30億元……
還有占世界生產總量40%的電子鐘表,占全國70%的飾品、占全國50%的膠帶,國內最大的清潔球、織帶、易拉罐生產企業,等等。目前,“義烏制造”形成了針織襪業、文體用品等20多個特色優勢產業,并創下了多個“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市場是經濟體系的核心。今天,義烏工業仍如“浪莎”的襪子一樣循市場而動、不斷創新。
小商品市場面對面的競爭壓力和敏銳的信息反饋機制,“倒逼”企業迅速找準產品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努力突破數量型增長的極限。
——中低檔的毛線過剩、襯衫過剩,毛紡企業就改產特種阻燃毛線,襯衫廠就轉產附加值更高的無縫內衣;
——小商品出口遭受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壁壘,按照國際標準生產成為“破壁”的良方,吸管產量占全球25%的“雙童吸管”按藥品企業的GMP標準建造廠房、組織生產,產品打進了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等幾乎所有著名國際連鎖超市;
——輕工行業利潤空間壓縮,一些企業就沿著小商品制造的產業鏈“往上走”。“貴衣縫紉”以前用進口機器織造,今年企業將制造出堪與日本兄弟公司產品媲美的光機電一體化縫紉機。
正如全球第二大集裝箱船運公司“地中海航運”義烏辦事處主管所說:義烏貨的品質在提升,我們代運的集裝箱貨值以前每個十幾、二十幾萬美元,現在動輒上百萬美元。
[NextPage]
“義烏人一年有400天”——現代服務業創造了“全球超市”通向世界、物暢其流的“義烏速度”
4月,剛剛結束的2006春季廣交會,義烏人大賺眼球。在幾乎每家外商必去的白云機場國際到達廳行李處,他們包下了所有的燈箱廣告、柱體廣告,在3萬只官方會刊資料袋上打上了廣告,甚至還在場外聯合航空公司特設了“義烏接待中心”。
籌辦這一切的中國小商品城展覽公司總經理鄭向軍說:這樣吸引外商“短、平、快”,為的就是做大以“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為龍頭的義烏會展業,進而帶旺市場。
效果很快顯現。當月底,到義烏的航班爆滿,市區賓館爆滿。為正在舉辦的中國國際五金電器博覽會忙得團團轉的市五金家電協會會長黃克余說:義烏五金產業基礎本不強,靠著圍繞市場辦會展、會展又迅速帶動產業,不過十來年,全行業年銷售額已達百億元。
一業旺百業興。圍繞小商品城這個世界最大的日用商品交易中心,會展、物流、金融、旅游、商務中介等現代服務業迅速興起,極大地提高了商務效率。目前第三產業占義烏GDP比重已達50.5%,超過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
如果說會展業加速開啟了市場通向世界的窗口,那么現代物流業則成為市場貨暢其流的高效動脈,每年吞吐國內貨物100萬噸。今年,義烏國際物流中心聯手國航正式開通“卡車航班”,出口航空貨柜在義烏封關后可直接送上杭州機場的國航班機,不必再開柜查驗。現在,甚至山東威海也主動上門提供異地貨代服務,因為從陸路到威海再轉運韓國的零星貨物一年竟也裝滿了近萬個集裝箱。
深發展、興業、浙商銀行……這些幾乎不在縣級市分設機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紛紛瞄上了義烏,興業銀行甚至斥巨資并購義烏商城城信社以獲取進入當地的“門票”。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各家銀行相繼把審貸等權限下放,進一步融通了義烏市場和產業的血脈。
“365天人人一樣,但我說義烏人有400天。”夢娜集團董事長宗谷音說,時間來自效率。像最近農行計劃在義烏把對個體戶貸款權限從50萬元擴大到300萬元。這可了不得,400個客戶就意味著有12億元迅速進入了義烏經濟循環,而以前要從縣里跑到市里再到省里審批。效率提高了,一天不就掰成兩天用了?
“義烏經濟圈”輻射周邊、接軌國際——市場功能釋放,在更大范圍內配置生產要素
以有形的小商品城為載體,一個全球小商品交易的無形市場已經形成,它不僅配置了義烏本地的生產要素,還強勁地輻射周邊乃至全省、全國,形成了一種“新塊狀經濟”,是為“義烏經濟圈”。
宏觀調控的“倒逼機制”讓“義烏經濟圈”的形成從不自覺走向主動。義烏市委書記樓國華提出,縣域資源要素有限,要“騰籠換鳥”,加快建立以浙中城市群為依托,積極發揮義烏市場帶動作用的區域經濟協作圈。
鄰近的浦江等地主要領導提出了“要以大開放的胸懷堅定接軌義烏”的口號。金東區專門在接壤地帶設立了金三角工業區,如今60%的企業來自義烏;蘭溪市注重引進和義烏優勢產業對接的項目,逐步發展起新型印刷包裝、橡塑深加工、新型精細化工等特色產業;衢州、麗水甚至江西、福建都有義烏商人在投資商品加工、旅游開發、物流建設。
義烏市場開始加速成為周邊地區開拓國內外市場的跳板。離義烏最近的浦江縣黃宅鎮,鎮上200家新辦企業1/3來自義烏。浦江縣甚至把原在本縣舉辦的國家級的水晶和掛鎖兩個博覽會,也搬到了義烏的“義博會”上。另外來自溫州、廣東、四川、湖北的投資者也無不沖著義烏市場落戶,其產品絕大部分經義烏市場出口海外。
據統計,2005年,義烏向周邊地區支付加工業務費10多億元。而義烏市場上銷售的商品,30%來自本地,30%來自全省其他地區,30%來自國內其他省份,10%來自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