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興商建市造福百姓
7月11日和1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報摘”欄目播出了錄音報道《走向世界的“市場奇跡”》上、下篇;還于11日的“新聞縱橫”欄目中播出了長篇報道《浙江義烏——一個城市的傳奇》。綜合摘編如下:
在這個城市里,無論你是長期居住,還是短暫停留,都會被市場的向心力所吸附。靠市場而生,為市場而來,義烏人打造美好生活的同時,也在打造著義烏的金字招牌?!芭d商建市”戰略,更讓這塊金字招牌為人民創造著財富。
在義烏,近萬名成功商人開始由商轉工。他們憑借龐大的銷售網絡、良好的政策氛圍,由小做大。義烏的絕大多數生產企業是從商貿流通起步的。持續的商業繁榮,為商人們積累了雄厚的商業資本。把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是追求最高利潤、化解商貿流通風險的必然。市場好像一座巨大的核反應堆,引發了資本、人力、信息等生產要素的連續裂變,變出了一個以第三產業超過50%的現代產業結構,變出了一個觸角遍布海內外的“義烏經濟圈”。義烏人選擇了“市場帶動工業,工業支撐市場,市場與產業聯動”的獨特發展路徑。
塔山村是經濟不發達的村莊,人均耕地還不到1畝。青壯年村民大都到義烏市里打工了,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不用出家門,干干裝飾品加工,每年都能收入四五十萬元。目前,義烏市共有600多名為農民搭建致富橋的“農村經紀人”,從事來料加工的農民34000多人,年加工費收入近億元。然而,光腰包鼓了還不夠,還要讓農民,特別要讓那些由于城市擴建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們掌握一技之長。義烏的企業家自發開辦學校,免費為農民提供技能培訓。
城市的快速發展,往往會拉大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帶來社會的不穩定。這個問題已經屢見不鮮。而義烏的高明之處在于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城鄉聯合辦市場、商業資本反哺農民的方式,不僅為市場的發展儲備了豐富的人力資源,還帶領廣大農民穩健地走上了共同發展的道路。在這里,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融進了市場這個大熔爐中。
如果說巨大的商業誘惑讓淘金者對義烏趨之若鶩,那么義烏人提供的穩定和睦的市場環境、生活環境,更讓商人們有身在故鄉的感覺?!翱腿耸菞l龍,不來要受窮”。這句在義烏民間流傳了幾百年的諺語告訴我們,通過經商來營建幸福生活的理念,已經深深地融入義烏人的血液之中。興商利市、興商建市、共同發展的傳統思想,讓義烏人自古就有接納八方來賓的博大胸懷;持之以恒,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執政理念,讓義烏在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經濟日報》——點石成金看義烏
7月11日、12日、13日和14日,《經濟日報》連續以《“無中生有”》、《“點石成金”》、《和諧平安》、《創新有為》為主題,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義烏市興商建市發展紀實的報道,并于11日配發評論員文章《義烏經驗的啟示》。15日,該報以整版的篇幅,推出專題報道“義烏經驗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首篇報道《“無中生有”》說,是市場潛能的勃發、產業鏈條的支撐和堅持不懈的創新,讓義烏這個地處內陸山區的縣級市,輻射出強勁的經濟能量。
報道說,不畏艱難、不棄微利的“撥浪鼓”文化,一直長久而潛在地影響著義烏人。而這些極其可貴的商業因子,一旦遇到適合的環境,便會在石縫里頑強地生根發芽?!芭d商建市”的戰略刺激了市場潛能的勃發。在市場發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義烏開始實施“以商促工”、“貿工聯動”戰略,引導商業資本向工業擴展,構建了與專業市場緊密聯動的工業產業體系。“小商品、大產業、大集群”的工業發展格局,為市場的進一步繁榮提供了強大支撐。從一開始,義烏市場就沒有滿足于先行一步的優勢,而是在不斷尋求差異化競爭:當集貿市場在全國各地普及時,他們轉換到了劃行歸市的批發市場;當區域性的批發市場遍地開花時,他們的市場開始探求國際化、信息化的經營之道,交易方式和功能悄然發生變化。創新始終為義烏市場的發展提供著不竭的動力和發展的活力。
《“點石成金”》篇認為,義烏人憑借“市場帶動工業,工業支撐市場,市場與產業聯動”的獨特發展路徑,讓市場引發了資本、人力信息等生產要素的連續裂變——變出了一個開始以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的現代產業結構,變出了一個能引領消費潮流的現代小商品制造業,變出了一個輻射浙江、接軌國際的“義烏經濟圈”。
深入探究義烏巧借市場“點石成金”之謎,就會發現,義烏現象是浙江現象的一個生動縮影,義烏的成功實踐是浙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成功典范。
《和諧平安》篇認為,義烏的發展靠市場,市場靠人氣,人氣靠和諧、靠平安。義烏在創新中加強社會治安管理,讓外地人和義烏人一起生活,讓外地人參與社會治安管理,是義烏建設和諧社會的一種嘗試。
2005年,義烏在全市人均GDP增長400美元、外來人口總數遞增9.9%、機動車輛凈增2萬輛的情況下,全市社會治安形勢總體良好,刑事發案總量近3年首次實現回落,下降2.07%,城區發案下降15.6%,群眾對義烏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高達98.6%。浙江省委常委、省公安廳廳長王輝忠評價說,浙江的治安工作出現過全國聞名的老典型“楓橋經驗”,面對現在復雜、開放的新形勢,義烏能多年保持刑事發案穩中有降、無重特大安全事故、無惡性群體性事件,群眾有安全感,群眾滿意度高,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楓橋經驗”的創新與發展。
《創新有為》篇說,義烏“興商建市”所積累的經驗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點,就是義烏在經濟發展中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又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調控和服務作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有機結合,形成巨大的合力,牢牢把握住義烏的發展方向,使義烏始終朝著正確的目標前進,努力打造國際性商貿城市。
報道認為,值得關注的是政府與市場的這種互動關系,不僅“與生俱來”,而且“與時俱進”。報道引用了浙江省委“義烏發展經驗”的調研報告:黨政有為,調控有度,搞好公共服務,是義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科學發展之路的根本保證。
《光明日報》——“義烏現象”中的辯證法
繼6月19日、20日連續刊登義烏經濟發展經驗的通訊和評論后,《光明日報》又于7月11日、12日刊發了追蹤義烏經驗的兩篇報道—— 《讓辯證法融入每一個商機——對“義烏現象”中商業文化的再解讀》和《黨委政府在發展經濟中樹立正確政績觀》,繼續從文化的視角透視義烏人的文化品質和黨委政府領導同志在義烏經濟發展中的思考。該報引用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話說:“缺乏自然資源,缺乏工業基礎,缺乏外資推動,缺乏優惠政策的義烏看似‘莫明’發展起來,其實是有‘其妙’的!”
《讓辯證法融入每一個商機》從小與大、少與多、虧與賺、義和利四個方面分析了義烏人的商業文化——
在小與大的自由王國,義烏人以小謀大,從小促大,從小做大,將小與大的辯證法融進了每一個商機,終使小飾品、小玩具、小五金、小家電……千千萬萬個“小”企業和家庭生產單位,把千家萬戶的創業匯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集群,托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義烏小商品市場一個不起眼的小柜臺,每天竟要批發銷售牙簽幾噸甚至幾十噸左右:以10噸計,也就是1億根左右;按100根毛利1分錢計算,每天可獲利1萬元。少與多,薄與厚,敏感和慧眼,使義烏商人在“少”與“薄”中發現了商機,抓住了機遇,成就了大業。
面對“虧”與“賺”的獨特視角,使義烏商人受益無窮。義烏人獨特的經商經驗是:一旦認準了一個行業,即使虧,也不會輕易放棄,因為任何一個行業都有高峰和低谷。堅持到底的肯定有重新賺回利潤的機會。這堅持到最后的往往就是義烏人。
對于一個商人而言,追逐利潤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義烏人在追逐利潤之外,還有更高遠的目標。他們信奉這樣一個道理:我要賺錢,先要讓人賺錢。許多成功的義烏商人都有一條不容忽視的經驗:先有信,次有義,最后才有利。
這篇文章最后說:毫無疑問,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涌現出來的義烏商人,他們雖然沒有文憑,沒有學歷,但充滿樸素辯證法的商業文化深入他們的骨髓,融入他們的血液,使他們擁有了許多獨特的秉性,而這種秉性則是他們在商戰中屢屢制勝的原因。
針對在義烏市場的形成過程中,歷屆黨委、政府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光明日報》發表了對義烏市委書記樓國華的專訪——《黨委政府在發展經濟中樹立正確政績觀》。該文的編者按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義烏市委、市政府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在發展經濟中有所為有所不為,使義烏這個內陸小縣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成為“小商品海洋、購物者天堂”,成為“商業聯合國”。[NextPage]
中央電視臺——低成本帶活大市場
7月9日和10日,央視新聞聯播分別以《浙江義烏:低成本帶活大市場》和《浙江義烏:讓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雙贏》為題,連續報道義烏的發展經驗。11日的焦點訪談節目又推出了《義烏傳奇》。
報道指出,地處浙江中部的義烏,既不沿邊也不靠海,卻在20多年的時間里發展成為全球聞名的“小商品海洋”,低成本戰略造就了義烏的快速崛起。
報道引用了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話:“用市場對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義烏做得很出色,但政府引導經濟這只有力的手,義烏做得也很好?!?/P>
報道說,依托市場的活力,義烏小商品市場激活了一個個“浙江制造”。浪莎、夢娜、新光,一個個企業響亮地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蛻艉炏掠唵螏追昼姾?,貨單就通過電子商務,“飛”到了遍布義烏及周邊縣市的企業。目前,圍繞小商品市場義烏已經擁有2.5萬家工業企業,已經形成了20多個優勢產業集群,三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工業產值超過300億元,解決了周邊地區30萬農村勞力就業。
報道說,浙江義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保護環境,通過行之有效的做法,實現了雙贏。義烏一手對大企業進行嚴厲的監控,一手對小企業進行疏導。針對小企業排污少、數量多,不易監管的狀況,義烏市成立的污水處理中心定時到數百家小企業收集污水,進行集中處理。由于很早就預見到了市場興起帶來的產業繁榮,所以2001年義烏就建成了浙江省第一個縣級污水處理廠,現在還有6個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之中,可以支撐經濟社會20年發展的需要?,F在,義烏每年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超過全市GDP的2%。垃圾發電廠每天可以焚燒全市產生的1200噸垃圾,800個行政村也像城市一樣擁有自己的保潔員。日前,義烏市通過了全國生態城市的核查,實現了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贏。
央視編后話評論說,義烏創造了奇跡,從馬路市場到小商品行銷全球,再到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浙江義烏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成功道路。義烏成功的經驗中最關鍵的在于20多年來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是這一點,讓不起眼的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場,小企業做成了大產業。讓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實現了雙贏,創造了從國內小商品集散地發展成全球小商品海洋的市場奇跡。
《農民日報》——統籌公平和諧
7月11日和12日,《農民日報》在頭版連續刊登長篇通訊——《城鄉統籌看義烏》和《和諧義烏源于公平》,介紹義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立足構建和諧社會的經驗。
報道說,義烏發展有一個非常鮮明的做法——“統籌”。經濟與社會的統籌,市場與產業的統籌,人與自然的統籌,特別是從人本理念出發,對城鄉、對外來民工的統籌,正成為義烏快速發展的保證。在彌補城鄉之間的裂痕,創造平等公正的客觀環境中,義烏有兩個可取之處,十分引人注目。
首先是財政投入。農村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為財政投入嚴重不足。義烏這些年依靠商貿業和工業的發展,積累了雄厚的財政資金,這些資金很大一部分投向了農村。1996年開始,義烏就規定,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10%作為農業發展基金,這就為增加農業投入提供了一個穩定、可靠的渠道。依靠這一渠道,義烏就投了4億多元,建成了20萬畝標準農田,補貼了60%的農業保費。2005年,市財政對“三農”投入累計16.8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市里規定,這一投入比例還將逐年增加。現在,義烏許多農村公共事業都由政府包辦。
其次是制度創新。造成城鄉差別的,有許多人為的制度因素。如醫療、就業、養老等。義烏列出了一個時間表,要拆掉這批“籬笆”。
《農民日報》的報道稱贊義烏是個沒有圍墻的城市。義烏實有人口170萬,其中本地人口不過68萬,外來人口遠遠超過本地人口。少數民族多:在義烏經商做生意的少數民族達到24000多人。外國人多:義烏的境外客人一共有8000人,分屬189個國家和地區。然而,一組頗具對比意義的數字是:2005年,義烏全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400美元,外來人口總數遞增近10%,而社會治安則呈現“四下降、三提高、二回落、一滿意”的良好態勢。外來人口的犯罪率也從2000年的5.3%下降到3.6%。
報道認為,如此龐大的外來人口,有著如此平安和諧的局面,得益于義烏公平對待外來人口的“統籌”觀。在義烏,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政治上平等,有的外來人員當選為市人大代表,像本地人一樣行使政治權利;市總工會全心全意為外來務工人員維權,親如一家。除了從政治上關心,從感情上服務外,義烏在外來人口管理上還探索出了一條社會化管理的新路。
《工人日報》——“義烏發展經驗”探秘
7月11日和12日,《工人日報》在頭版分上下兩篇刊發了長篇通訊《“義烏發展經驗”探秘》,介紹了義烏這個一不靠海、二不沿江的內陸窮縣,靠抓住發展經濟這個中心不動搖而成為舉世矚目的經濟強市的奧秘——
順應群眾的呼聲,1982年8月25日,義烏縣委稠城鎮市場整頓領導小組下發了“一號通告”:正式開放縣城小商品市場。提出“四個允許”: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八膫€允許”激活了義烏人經商的傳統,義烏人很快用撥浪鼓敲開了市場的大門。
1984年,縣里又提出“興商建縣”,并將其確定為義烏發展的戰略方向。此后20多年,歷屆義烏領導始終堅持發展經濟這個中心、堅持“興商建市”發展戰略不動搖。到2005年,義烏市場成交額已達389億元,連續15年位居全國各專業批發市場榜首。
當許多市場如過眼煙云般曇花一現,義烏為何能連續15年交易額居全國之首?答案是:堅持改革與創新。
“四個允許”使義烏贏得了發展的先機。但義烏市場經營的是全國貨物,許多客戶來市場幾次后,就撇開市場直接到工廠購買,非產地市場的弊端日益彰顯。
面對逼近的危機,義烏市政府清醒地意識到非產地市場的嚴重局限,1993年開始,義烏市創新發展戰略——“以商促工,貿工聯動”,發展與市場關聯的小商品加工業,使義烏市場從銷地向產地拓展,義烏產品從“買全國、賣全國,買全球,賣全球”轉變為“小商品義烏造”。這一重大的戰略創新使義烏擺脫困境,促進了義烏制造業的蓬勃發展,目前整個市場40%商品為“義烏造”。
許多地區大量克隆義烏市場,這給義烏市場帶來巨大的壓力,激烈的競爭使義烏市場利潤空間日益減少,市場的先發優勢遞減。該市果斷地對發展戰略進行再創新,提出建設國際性商貿城市的戰略目標,把義烏小商品推向國際市場。
義烏因此又搶先了一步。當眾多市場還在國內爭奪地盤時,義烏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目前義烏市場外向度已達50%以上,與212個國家和地區有經貿往來,特別是來自歐美高端市場的訂單份額顯著增加。而圍繞小商品城這個世界最大的日用商品交易中心,義烏的會展、物流、金融、旅游、商務中介等現代服務業迅速興起。目前第三產業占義烏GDP比重已達50.5%,超過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