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義烏的市場之多、單體規模之大,國內城市無出其右者,世界上也找不到第二處!”這是一篇介紹義烏市場報道的開篇語。
另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浙江省一個代表團去國外訪問,當地翻譯好心地提醒說,不要多買東西,因
為當地的小商品40%來自中國,并且其中的很大部分就來自浙江義烏。義烏的市場輻射力由此可見一斑。
從第一代板車市場、到第二代水泥板攤位、經歷第三代、第四代市場,再到第五代的國際商貿城,短短20多年里,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初創到騰飛的“跳躍式”發展。而透過這個崛起的市場背后,一系列與市場發展密切相關的舉措已成為今天很多省、市來義烏考察時學習的“真經”。
政策是一以貫之誠信為第二生命
小商品市場崛起背后有“真經”
政府政策20多年“一以貫之” “義烏能取得這么好的發展,是歷屆政府堅定不移地持續發展小商品市場、從來沒有‘左顧右盼’,沒走彎路的結果。”10月28日,義烏市市場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如法告訴記者。李如法也是義烏小商品經濟興起的見證人。
通過李如法的娓娓道來,我們可以感知到23年來,在義烏小商品市場興起過程中政府政策層面的“一以貫之”。
1982年8月,時稱為義烏縣的義烏稠城鎮市場整頓領導小組發布通告,宣布正式開放小商品市場,義烏市場由此催生。1984年,時任義烏縣委書記的謝高華大膽提出了“興商建縣”的發展戰略,果斷決定投資57萬元建設攤篷式小商品市場。義烏小商品市場藍圖由此繪就。
“20多年來,義烏的領導換了一任又一任,但‘興商建市’的發展戰略始終沒有改變,而是像接力棒一樣,一任接一任地傳接下來。”李如法說,“有一個持續穩定的政府政策支撐,政府主導市場發展的思路始終沒有改變,這是義烏興起的根本。”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考察義烏后的評價是:義烏能實現“小商品大市場”,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了服務型的政府。
在小商品市場發展初期,義烏市政府興商建市,促成了市場的發展。當小商品批發市場逐漸走上正軌并顯示出其優勢后,義烏市政府及時退出,成立了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從市場參與者變為市場服務者。對于義博會,義烏市還專門成立專門的展覽領導組織機構,以政府的名義在境外舉辦大型的新聞發布會,在展會期間還為客商提供詳細的服務,以吸引客商。
走向世界是義烏服務型政府的另一個表現。2002年,義烏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國際性商貿城市的藍圖,促進市場從國內貿易轉向國際貿易。政府獨到的支持不但吸引了大量的國際知名零售集團前來采購,還實現了“買國際貨、賣國際貨”的目標。據了解,凡是每年義博會前夕,持有義博會邀請函的國外客商,到當地的中國大使館可以實現快速辦理簽證。這也是外交部賦于義博會的一項“特權”。而目前只有廣交會和義博會可以做到。
政府控股杜絕惡性競爭 一個地方有一個成功的市場,周圍馬上就興起一批類似的市場。相互之間激烈的拚殺最終導致大家“同歸于盡”。這是目前一些城市和地區在創辦市場中遇到的問題。但在義烏,這樣的“困局”卻不存在。究其根源,則在于義烏獨具特色的“官辦市場”。
李如法說,義烏目前的國際小商品城200多萬平方米的市場是由政府投資興建的,其產權屬于“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而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則是一個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
事實上,義烏的市場從一開始就具有明顯的“官辦”性質。而這樣的好處在于,從產權根源上保證了政府對市場的統一管理和指導。義烏小商品市場經歷了23年的創業歷程,五易其址、八次擴建,盡管已經成為國際性小商品集散中心,但20多年來,政府主導的“官辦市場”這樣一個格局卻從來沒有改變過。
政府投資、官辦市場、公司運作,這樣的模式是義烏小商品市場能迅速崛起的根源。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市場產權由政府統一控制,便于對市場進行有效的監管。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杜絕“一哄而上”的惡性競爭局面出現。
只掙0.08分錢的吸管撐起一個產業 一個小小的雙童吸管,一根只能掙到0.08分錢,不到一厘錢的利潤,或許很多人壓根就看不上這樣的生意,但在義烏卻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一個廠一天可以生產10噸吸管,而且是全世界質量最好的。龐大的產業集群,成為支持義烏小商品市場發展的“源頭活水”。
李如法告訴記者,目前在義烏小商品市場上,本地產品已經接近40%,并且還在內部形成了專業化協作。逐漸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品、一鄉百廠、百廠一品的專業化生產布局。以義烏支柱產業之一的服裝工業為例,所用的拉鏈、襯布、托肩、紐扣、線帶、面料等輔料,具有量大面廣種類多的特點,過去都是由各服裝廠分別向外地采購的,這既難以保證產品質量,又不利于降低生產成本。由于空間的接近,周邊協作型企業大量興起。一批拉鏈廠、線帶廠、絲線廠、鈕扣廠、電腦繡花廠等服裝輔料廠出現,分別進行專業化的鋪料生產,從而形成一個相互協作銜接的專業化企業群落。
專業化協作形成了明顯的群體規模優勢。在產業帶比較完善的地方,產品銷售、原輔料供應、科技、人才、信息以及交通、通信、金融等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了較全面的社會服務。
“回顧中國小商品城20多年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在推進市場持續發展中,堅持了產地化、專業化的發展策略,通過市場孵化中小企業,強化培育了一大批上規模上檔次的本地生產企業,形成了良好的市場與企業互動發展的機制。”這是記者手頭一份探討義烏經驗資料中專家分析的話。
誠信是義烏人的“第二生命” 采訪中記者發現,誠信經營已被視為義烏的“第二生命”。
觸摸一下觸摸屏,市場內哪一個攤號、攤位,一輸入進去,其經營過程中的信用情況就一清二楚了。這就是目前義烏在建立誠信市場中的多媒體查詢系統。
早在兩年前,中國小商品城的4000多位商戶就倡議“打造信用市場,爭創信用商位”。市場的管理者還建立了一整套嚴格的規范措施,對于假冒偽劣、欺騙顧客的現象一旦發現,嚴懲不貸。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小商品城已經建立信用記錄局域網,110家知名企業成立“保護名牌產品聯絡會”,工商局制定市場準入制度和不良經營處罰制度,6000多個攤位掛有“信用商位”的牌匾。
義烏小商品市場還建立了信用投訴體系。客商一旦出現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就可以進行舉報。市場管理人員一經查實,就意味著該商戶要上“信用黑名單”。并且這個“黑名單”是公布于眾的。這樣就可以有效約束商戶的不誠信行為,從而規范市場。義烏市市長吳蔚榮形象地將誠信稱為義烏人的“第二個身份證”。
每個義烏生意人都是一本教科書 義烏人自古重商業、善經營,民間素有“肩挑貨郎擔,手搖波浪鼓,走村串巷,用雞毛換糖以博微利”的經商傳統,雖經數百年而不衰。義烏人從當年僅為養家糊口的波浪鼓小買賣,到如今依托小商品市場,創立了自己的產業,從此走進了世界的大市場。
1982年,當改革開放的春風還未吹到國內許多地區的時候,義烏就已經建立起了第一代馬路市場。從那以后,20多年以來,義烏一直是全國小商品批發的中心。要抓住稍縱即逝的商機,需要開放的思想和敏銳的意識,義烏人將自己的經營傳統很好地保持并加以發揚,最終獲得了在小商品批發領域的“先發優勢”。
在做生意過程中,義烏人首先想到的是“雙贏原則”———讓你賺錢然后我賺錢,從而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自己要價越低,利潤越薄,來進貨的客戶就越有機會賺大錢。只有客戶感到有利可圖,他們的產品才有市場,才能不斷贏得全國零售商的青睞。義烏人希望客戶能通過批零差價賺大錢,而自己寧可賺小錢,這其中其實包含的是精妙的經營哲學。
“一點都不夸張地說,每個義烏人的生意經都是一部市場經濟的教科書!”這是義烏《小商品世界報》記者部主任吳全國對記者說過的一句話。同時也是一個在義烏生活了9年的河南人對義烏人的真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