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新報》第3001期 財富周刊 主持人:李聶
財富視點:
推行“循環經濟”收集廢水廢氣,單個產品賺取8毫利潤
雙童吸管:不以利小而不為
核心提示:
以小商品聞名全球的義烏在“小”字上可謂做足了文章,因此,許多義烏商人被經濟界冠以“螞蟻商人”的稱號。在諸多“螞蟻商人”中,“一管吸天下”的樓仲平是位不得不提的傳奇人物。這位15歲就開始手搖撥浪鼓闖天下的義烏貨郎,在掘取第一桶金后,將目光瞄向了毫不起眼的吸管。
一根吸管能賣多少錢?8厘!一根吸管能賺多少錢?8毫!面對這個近似“腦筋急轉彎”的問題,樓仲平找到了答案,并最終將這一題目演繹得淋漓盡致,創造了自己的“吸管王國”。
然而,對于樓仲平來說,悉心解答的“腦筋急轉彎”難題還遠遠不止這些。天上下的雨水能值多少錢?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廢氣能值多少錢?對此,樓仲平同樣在循環經濟中找到了答案。
“不以利小而不為”,正是因為看重了這些“蠅頭小利”,雙童吸管通過十四年的努力,在義烏這塊商貿熱土上成功演繹了一部“聚沙成塔式”的財富積累傳奇。
8毫錢利潤釋放出魔力
“‘不以利小而不為’的理念并不是憑空產生的,這一理念的形成得益于我做貨郎的那段經歷。”和義烏很多企業家一樣,如今事業做得順風順水的樓仲平絲毫不介意談起年輕時做貨郎的經歷,相反,他覺得那段艱難的日子令他終生受益。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樓仲平用七八年的時間走遍了江西的村村落落。盡管沉重的貨郎擔并沒有讓樓仲平賺到很多錢,但卻讓他明白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商業理念――不以利小而不為。
1991年,樓仲平結束了義烏貨郎的漂泊生活,在義烏市場周邊擺起了地攤,并慢慢租攤位進入市場經營。“義烏篁園市場投入使用時,我看到了一個商機,決定賣塑料制品,結果每月下來有三四萬元錢好賺。”說起當年初涉商海時的經歷,樓仲平依然有些興奮。然而,正當樓仲平在市場上的生意如日中天時,許多經營戶開始跟風,他賣什么商品,別人也跟著賣什么商品。這讓樓仲平意識到同質化競爭背后隱藏的巨大危機,于是他決定退出篁園市場,走一條別人沒有的獨特路子。“做生意要懂得見好就收,盡管那時候放棄每月三四萬的收入有些可惜,但后來的發展證明,這種選擇還是對的。”樓仲平說,最初他也沒想到,偶然看上的小小吸管,最終能“吸”出今天的大舞臺。
一根細細的吸管,能賣多少錢?樓仲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支吸管平均銷售價在8厘至8.5厘錢之間,其中原料成本占50%,勞動力成本占20%,設備折舊等費用在15%以上,純利潤約10%。也就是說,一支吸管的利潤在8毫至8.5毫錢之間。
雖然利潤這么微薄,但辦廠之初,樓仲平還是在銷售上遇到了問題。當時嘉興一位客戶答應給樓仲平一個美國的訂單,每天需要6噸貨。結果工廠開足馬力生產后,美國方面每周才要6噸貨,這讓措手不及的樓仲平不得不臨時另尋其他銷路。
嘗到苦頭的樓仲平從此開始穩扎穩打,每年都增加兩三臺生產設備。不久,他的吸管廠把全村一半的民房都租下來作為廠房。8毫錢的利潤開始逐漸釋放出它的魔力。
網上貿易發揮神奇效應
看到樓仲平的吸管生意做的不錯,當時的許多企業主也開始跟風辦起了吸管廠。一時間,義烏全市的吸管廠從原來的三四家一下子增加到近40家,競爭也日趨白熱化。然而,比起同行之間的競爭,更讓樓仲平始料未及的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受金融風暴影響,塑料制品原材料大幅上漲。當時,包括義烏在內的全國眾多吸管廠家都陷入了難以為繼的境地。樓仲平和妻子也開始考慮要不要退這個行業。但最終,被樓仲平較早引入企業經營的網上貿易開始發揮神奇效應。網上貿易不但讓樓仲平走出了困境,更讓他乘機收購了一批面臨倒閉的吸管企業,迅速擴大了規模。
如今,網上貿易在浙江十分平常,浙江的行業網站現已過千家,占據全國總數的六七成。但在1997年,在市場營銷中成功運用互聯網絡的義烏企業可謂鳳毛麟角,對互聯網青睞有加的中小企業主更是屈指可數。文化程度不高的樓仲平就是為數不多“觸網”企業主中的一位。與許多企業主不同的是,樓仲平不會打牌、打麻將,也沒有其他愛好,卻對電腦和網絡情有獨鐘,他說:“感覺電腦天生就是為自己而造的。”。1997年,雙童吸管廠規模還很小,只有4臺機器、兩間民房。但樓仲平沒有像別人一樣,前店后廠式地在小商品城里練攤,而是運用網絡做營銷,通過雅虎的網絡聯盟推廣廣告來刊登信息,發展外貿。
“那段時間,我們將營銷的重心轉移到外貿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樓仲平說,到2002年,外貿已經占據了雙童吸管100%的業務份額。而此時,義烏做吸管的工廠只剩下三四家,他乘機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
樓仲平同時也意識到,不能靠一條腿走路。于是,雙童吸管便開始在國內網站大規模運用網絡推廣,如GOOGLE、BAIDU、 阿里巴巴等作為推廣平臺,同時企業不斷經營品牌戰略,先后注冊了一些商標,還在制定企業標準同時制定并通過了行業標準,以邊際效益在國內市場打出自己的品牌。樓仲平說,雙童吸管每年在阿里巴巴投入的費用至少十萬,但回報卻不止這些。
采用網絡營銷方式的另一個好處是,雙童吸管廠現在實現了不出差辦公。由于吸管行業的客戶分散,如果出差拉單的話企業成本必然上升。“現在我們的業務員輕松多了,不用油腔滑調,也不用四處拉關系。他們要做的就是收郵件、打電話、發傳真。”樓仲平說。
循環經濟打造生態工廠
從事微利行業,讓企業管理者不得不天天算細賬。在樓仲平的賬本上,盤算最多是這樣一組數據:雙童公司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工業冷卻用水和用電,年耗電量在500萬度左右,年用水量達20萬噸,年度的水電費支出在600多萬元左右,占企業總成本支出的10%左右。因此,如何在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加產品競爭力基礎上,對企業的能源消耗等生產成本再進行挖潛節約成了他考慮最多的問題。
樓仲平介紹,雙童公司從創辦之初的整整十多年里,一直以租用別人的廠房經營為主,期間歷經了種種坎坷。2003年企業面臨義烏嚴重缺水斷電的現狀,極大影響了公司正常生產和發展。基于這種,公司決定從細處入手,改變粗放式經營的管理理念,結合節能生產和循環經濟的技術要求,先后投入了大量資金建有準GMP全封閉清潔廠房近3萬平房米,對生產車間進行了生產改造和技術提升,建成了包括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廢氣循環、屋頂綠化等功能為一體的節能降耗設施。
“你可別小瞧了這些雨水,對于企業來說,這就意味這效益。”樓仲平指著廠區道路、屋頂、綠化地等區域200多個集水坑說,這些集水坑每年可收集雨水1萬噸以上,主要用于廠區內的綠化用水、道路清洗和部分工業冷卻用水,每年可直接產生經濟效益近5萬元。
此外,雙童公司在生產方面改變過去一次性排放的用水方式,新建了60多平方米,總裝水容量為150噸的生產用水循環水池,用于所有車間生產設備的循環冷卻用水的運行,每年節省用水2萬多噸,為企業節約用水能耗支出10多萬元。公司還專門建設了收集所有生活和生產廢水的系統管道和處理設施,對員工和生產中所有產生的廢水進行集中回收和處理,并全部用于200多間員工宿舍衛生間的抽水馬桶用水。這一措施每年可節省用水1.5萬噸,為企業節約用水能耗支出7多萬元。
在樓仲平眼里,不僅雨水、廢水是個寶,廢氣、設備余熱也不例外。該公司采用自行設計安裝的地熱循環空氣調節系統,利用地下300米鉆井管道的自然冷卻,通過空氣過濾后送入車間降溫,不僅節省了大量的設備投入,還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電耗支出,僅此一項每年為企業節省電費30多萬元;利用設備余熱采集系統,將部分可以收集的余熱和排放廢氣進行回收,通過空調管道輸送到各個車間,每年節省電熱耗電20多萬度,為企業節省耗電支出15萬元;利用屋頂綠化系統,將車間內夏季平均氣溫降低3~5度,每年可節省電費支出10多萬元。這一系列生態建設和循環經濟建設,使企業運行成本由原來的10%降低到現在的8%。